信息內容
文章來源于:中國礦業報,原文鏈接:成果快訊 | 新疆東昆侖造山帶基礎地質認識進一步深化
《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近日公布了新疆祁漫塔格鎢錫鉛鋅鐵金銅成礦遠景區和木孜塔格鉛鋅銅金成礦遠景區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為深化新疆東昆侖造山帶基礎地質認識,支撐服務南疆地區大型資源基地建設,2016年以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新疆祁漫塔格鎢錫鉛鋅鐵金銅成礦遠景區和木孜塔格鉛鋅銅金成礦遠景區持續部署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基礎地質認識,為后續的礦產勘查、開發利用提供了基礎保障,充分體現了基礎地質工作在服務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上的先行作用。
一是在東昆侖阿達灘,金水口巖群中填繪和識別多處石榴角閃巖透鏡體,呈粒狀變晶結構,石榴子石發育退變“白眼圈結構”,主要礦物組合:石榴石Ⅰ+斜方輝石Ⅱ+角閃石Ⅲ+斜長石Ⅲ+鈦鐵礦+石英。其原巖為約457百萬年-452百萬年具有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巖(E-MORB)地球化學特征的基性巖墻。石榴角閃巖的變質溫壓條件揭示其經歷了順時針近等溫降壓過程,峰期變質條件可達角閃榴輝巖相,峰期變質年齡為約423百萬年-410百萬年,進一步解釋為。ɡブ袠嬙鞄В-陸(柴達木地塊)碰撞導致的地殼加厚構造-變質過程,為祁漫塔格弧后盆地的最終閉合時限提供了變質時代約束。
二是巖石學和巖石地球化學研究表明,北祁漫塔格構造帶玉古薩依新發現的高鎂閃長巖為俯沖板塊釋放的熔/流體交代的地幔楔發生熔融的產物。典型的俯沖帶巖石組合和高壓變質巖共同限定了東昆侖祁漫塔格地區早古生代構造演化過程,即祁漫塔格弧后盆地俯沖消減,并最終導致了東昆中地體和柴達木地塊碰撞。
三是洋殼俯沖過程中巖漿作用導致區域形成了平行于俯沖帶的早古生代矽卡巖化帶。矽卡巖中石榴子石巨晶粒徑可達3厘米-5厘米,石榴子石端元組分:鈣鋁榴石+鈣鐵榴石+鐵鋁榴石+錳鋁榴石。獲得矽卡巖約454百萬年的鋯石U-Pb年代學信息,與高鎂閃長巖侵位時代一致。結合祁漫塔格構造帶發現的大量晚古生代-中生代矽卡巖型礦床(如維寶鉛鋅礦、卡爾卻卡鐵礦等),說明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兩期俯沖事件相關的巖漿作用的改造、富集作用是晚古生代矽卡巖型礦床成礦的重要原因。
作者:查顯鋒